河南是中國的戲曲大省,省內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深受群眾喜愛,名家名作頻出,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然而,在三大劇種之外,河南還有不少獨具魅力的稀有劇種,你是否都了解呢?太康道情太康獅子座道情源于春秋遠古時代,是一個歷史悠久、唱藝新穎、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歡快流暢的稀有劇種。清同治十一年左右,豫東一帶的曲藝人吸收借鑒了曲藝鼓兒詞、鶯歌柳、豫劇、越調及當地民間小調,形成了道情劇種。此后,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和改進,道情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太康道情以唱功射手座為主,其聲腔或低迥婉轉,嫵媚情柔,或俏麗活潑,歡快激越。擅長于敘事抒情,以聲控塑造人物。道情多以“三小”戲為主,尤善表現家長里短之間民間俚俗,充滿豫東一帶的鄉土氣息。盛傳“寧可讓家里的面發酸,也處女座要看看太康的道情班”。2006年太康道情劇種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平調四平調由豫東花鼓演變而成,后經過挖掘整理,吸收評劇、京劇、豫劇等的腔調發展而成,逐漸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風格。四平調為花鼓曲調配樂,以六棱高胡作為領弦樂器,以梆子戲的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劇名取花鼓戲唱腔“四平八穩”之意,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又貼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劇種。由于四平調的演變發展過程脈絡清晰,有證有據,被業內專家稱之為“中國戲曲發展的縮影”,在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有著特殊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星座運勢平調”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平調大平調是流傳于中原五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聲腔屬于梆子腔系統,流行地區以曹州(今菏澤市)為中心,跨冀、魯、豫、蘇、皖越五省邊緣地帶,西到鄭州、陳州(今淮陽),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東到濟寧、兗州,號稱流行五省八州。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號稱高調的山東梆子、定名反調的橫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稱為平調。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長50厘米、5斤多重,當地觀眾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稱為大梆戲、大油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后通稱為大平調。 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二夾弦二夾弦,是主要流行于魯蘇皖豫交界一帶的地方戲,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兩地區及延津縣、臺前縣均有專業的二夾弦演出團體。開封二夾弦有著悠久歷史,以其獨特藝術風格、典型的地域特色、靈活多樣表演形式、經典演出劇目在河南省戲曲摩羯座舞臺上獨樹一幟,以二夾弦旋律創作的電影《李雙雙》主題曲《小扁擔三尺三》在當時紅遍祖國大江南北。2008年6月7日, 河南省開封市、山東省定陶縣、安徽省亳州市、滑縣聯合申報的“二夾弦”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柳 琴 戲柳琴戲是豫東地區稀有劇種之一,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形似柳葉的柳琴而得名,堪稱“河南一枝花”。它流行于豫、星座時尚>魯、蘇、皖接壤地區,在河南境內主要分布于永城、夏邑、虞城、商丘一帶。柳琴戲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柔潤婉轉、高亢圓脆,鄉土氣息濃郁,具有迷人的魅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拉魂腔”。永城柳琴戲2012年5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絲弦道絲弦道,學名清音,由清末民國時期創立,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目前主要流傳于駐馬店、信陽一帶,安徽、山東、湖北、江西、河北等地區也有分布。絲弦道的唱腔音樂形式與與鼓子曲類似,為聯曲體,演唱者圍桌而坐,各執樂器,有時單唱眾和,有時眾唱單接。其曲目、板式,與當地的民歌、小調,方言俚語等有著密切關系,洪、汝河水系的民歌、小調是絲弦道曲牌的重要樂匯來源。絲弦道音樂由唱腔、伴奏、擊樂三部分組成,曲調古樸優雅、柔美悠揚,具有低沉、柔緩哀婉、抒情的特征。內鄉宛梆宛梆是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后,結合南陽方言俚語、民間音樂而形成,流行在河南南陽的地方戲。它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有近400年歷史。早期人們稱其為“南陽調、老梆子、南陽梆子”。因南陽簡稱為宛,解放后,改名為“宛梆”。宛梆曲調豐富,唱腔激昂,其聲腔高亢豪放,男聲用大本嗓,給人以粗獷、豪邁、奔放、明朗的感覺。花腔則是宛梆聲腔藝術中,比較突出和獨特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和類板式的結構中都有花腔、生、旦、凈、丑各種行當皆可用之。特別是女聲唱腔的高八度嘔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梆胡發出的“唧唧”聲,猶如鳥鳴,是其聲腔主要特色,堪稱一絕。河南的這些稀有劇種,歷史悠久、劇目豐富、唱腔獨特,承載了一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然而就是這些戲劇舞臺上的“大熊貓”、戲劇史上的“活化石”,目前卻面臨著傳承后繼乏人、劇種瀕臨滅絕的窘境。如何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藝術,怎樣使這些稀有劇種煥發新的生命力,是所有戲曲從業者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