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城

þ西武隊擱置勿復道 積極加餐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擱置勿復道,積極加餐飯)

關于愛情,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志趣相投的靈魂伴侶,這種伴侶沒有出現之前,他們孑然獨立,但如果這個Soul mate有一天出現了,無論他身處何境都會拼命奔向他,哪怕粉身碎骨,這種人的代表便是倉央嘉措;還有些人,把愛情當做游戲,另一半不過是游戲中的boss,一旦打敗便毫無興味,這類人大概也難以得到真愛,如果有一天得到了,可能面臨的也是毀滅性的打擊;還有一類,是世間的大多數,他們一樣對美好愛情有追求,但是由于種種世俗原因,會暫時性地“騎驢找馬”。當有一天真愛出現的時候,他們或許會馬上離開,或許不會,這要看他們當下的實力和境界。  我無意去褒獎或貶低某一種愛情態度,因為這實在是一件“周瑜打黃蓋”的事情。但我要說的是,當“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世間哪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等這些深情的詩句能夠火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內心深處對于美好愛情的追求是多么的強烈。  我們中的大多數,終其一生都多么渴望獲得這樣一份忠貞的愛情,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在結婚的時候會祝福新人“白頭偕老”。正因為如此,那句“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會火遍大江南北;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在每一份愛情中,在很多東西還很不確定的時候,奮不顧身地傾其所有。  我們會發現,我們對美好愛情的渴望是多么的強烈,這種強烈可能并不比我們對實現人生理想的渴望遜色多少。我想說的是:追求這樣一份愛情,是需要態度的。這種態度在我們今天要分享的《行行重行行》中可見一斑。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行行重行行》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一首,是一首很精致的愛情詩。講兩個長期天各一方的戀人之間的愛情箴言。  她說:“你總是匆匆歸來,又匆匆離去,我們倆總是被硬生生地分開,天各一方。無論是你回來看我,還是我去尋你,這相去萬余里的道路,高山險灘,我們啥時候才能夠再見一面?就像那生在北方的駿馬總是有呼嘯的北風作伴,南方的鳥兒總是在南方筑巢一樣,我們本是相愛的戀人,就應該互相陪伴,生死相隨的呀?你自上一次離我而去已經很久了,因為思念你,我茶飯不思,所以衣服都已經顯得很肥大了。哎,只怪那白云遮蔽了天空中的太陽,你也無法回來。思念是一種惱人的東西,讓人容易衰老,看我這本該是花樣年華的年紀,卻已經很憔悴了呢。我這樣的青春年華又能夠有幾年呢?再過幾年,我就人老珠黃了。算了,不說了。我知道你的難處,你一個人在外拼搏,一定要記得多吃點飯,不要餓到自己,這樣我才能夠放心啊。”  看起來,這像是一首閨怨詩,也像我們今天很多姑娘對愛人的撒嬌,但是我要說,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把她當做一首閨怨詩,那就會磨滅了這塊寶玉的很多光彩。下面我們一起來慢慢品味。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開頭六句,詩人將自己的處境如泣如訴地講述出來。乍一看,好像并沒有什么,不就是“異地戀”嗎?但是我們要知道,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異地戀也是很煎熬的,更何況是古代通訊不發達、每一次生離可能都是死別的時代。  你看“行行重行行”,古詩是很忌諱文字重復的,但是這一開篇四個“行”字卻一點兒也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反而覺得更有力量。將這種一次又一次無止境地外出的無奈寫到了極致。納蘭有一首《長相思》用的也是這個技巧:“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這種山重水復的長途跋涉,風雪交加,長夜漫漫的艱苦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這中技巧很險,但是效果也會很好。在這首詩里面,“行行重行行”就給我們一種感覺,老媽總會罵我們說“吃吃吃,吃…… ”,你看,這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總在電視劇里面看到一些少婦的抱怨“剛進門又要走,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呢,又要走,你當家是旅店啊?”你看這種女性的小抱怨一下子就上來了,但是男人也有男人的無奈呀,他得出去賺錢養家。于是我們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他要一次又一次地離開呢?為什么他不能帶她上路呢?   行行重行行的結果是“與君生別離”。葉嘉瑩先生講這首詩的時候,著重講了“生”這個字,她認為:在人類的的生離和死別之間,生離更加讓人痛苦。理由是死別可能是短暫的痛苦,陷入死別痛苦的人是可能瞬間醒悟,振作起來的。但是生離卻不行,生離的痛苦不光在于無盡的思念,還在于那種讓人無限期待的煎熬。  我贊同她的觀點。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理解生離之殤比死別更甚,還可以有別的理解。一是,我們要把自己置身在古代來理解這種“生別離”的傷痛,我們知道古代通訊不發達,即便寫信也不一定能夠送達,這就使得我們無法獲得思念之人的任何音訊。這個時候,留給我們的不光光是思念,還有無盡的恐懼,杳無音訊會讓我們擔驚受怕,害怕突然有一天,就從遠方傳來了噩耗。你看“杞梁妻”的遭遇,多么的揪心。“杞梁妻“是孟姜女故事的人物原型,她就是苦苦在家里等候丈夫,結果遠方傳來丈夫去世的噩耗,她傷心欲絕,把城墻都給哭倒了。二是,傷病對于古代人而言,是非常恐怖的。很多人由于旅途奔波,水土不服,可能就一病不起。你看李白年紀輕輕出來闖蕩江湖,但是剛到江陵就病了,就是由于長途奔波勞累。這種時候,生離往往就變成死別了。所以,對于古人而言,生離實在要比死別更揪心。  對于現在人呢?我想也是生離會比死別更揪心一些。對于現在人而言,雖然通訊更加發達,醫療水平也很好了,古人所要面對的恐懼和意外也大大降低,但是不得不說,對于大多數現代人而言,生活的空虛和寂寞以及對于人性的恐懼,實在是將異地戀的戀人折磨得慘不忍睹。人,一旦閑下來,就特別容易胡思亂想。當另一半沒有接電話,當另一半有任何異樣,我們都會發揮我們得想象力,去折磨自己,而這種這么往往折磨的是我們自己。另外一個方面是,人類之所以需要愛情,需要組建家庭,我想更多的是希望在受傷、受累的時候,有個依靠,有個排氣筒。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分開,又得回到起點去忍受這種孤獨和寂寞。戀人又不能像單身之人一樣跟各種異性去互動,這就使我們更加難以忍受這種孤獨。  所以,無論古今,“生別離”實在是個折磨人的東西。  我是一個北漂,每次回家都要坐飛機、轉客車,再打車回家,往往是上午出發,披星戴月回家,那叫一個累。但我要說,跟與家人團聚比起來,這點累實在不值一提。讓我難以忍受的不是回家的這種奔波和獅子座累,而是因為路途上的耽擱,實在沒辦法隔三差五回家,一般每年只能回家一兩趟,除了春節必回以外,只能在年假或者十一的時候回家看望一下家人。  或許,這就是詩人所說的“道路阻且長”吧?我哪里不知道每次離開的時候,父母在車站依依惜別,雖然看上去喜笑顏開,可他們看著我的車遠離,流過多少淚水?那個時候他們心里何嘗不是“會面安可知?”  《情深深雨蒙蒙》里面有一場戲,是依萍在火車站送別何書桓。兩人依依惜別,書桓要帶依萍走。可是依萍放不下自己的父母,她天秤座苦笑著罵書桓胡鬧,邊說邊幫書桓整理圍巾,書桓怕依萍冷,把圍巾給了依萍,依萍又給了書桓。書桓就把依萍的手放到嘴邊哈氣。車輪已經緩緩啟動,書桓不得不上車,依萍追著火車,邊跑邊囑咐書桓:“你千萬不要耽誤回來的時間,如果耽誤了,一定要要想辦法通知我。還有,書桓,還有……”  我覺得瓊瑤實在對人類愛情有太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才能在這短短的兩分鐘里寫出這么細膩的感情戲來。以至于多少年輕人在后來聽《離別的車站》的時候,僅僅是前奏就早已經泣不成聲。  這或許就是戀愛中的人,對“會面安可知?”最深刻的理解吧?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代的時候,漠北少數民族的戰馬是最好的,汗血寶馬等名馬都是從少數民族手里進貢或者買來的。越鳥其實說的就是南方的鳥,因為古代的時候,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被稱為“百越之地”。所以,這兩句字面意思就是:胡馬總是和北風相偎相依,越鳥也總是在南方的樹枝上筑巢。  你會發現,無論是胡馬和北風,還是越鳥和南枝,他們在一起都是那么理所應當,就像“樹深時見鹿”“空谷幽蘭”“鴛鴦總是成雙成對”“大雁也不會單飛”一樣。正因為天地間有那么多的理所當然,所以女主人公不禁要問:為什么我們這么相愛,卻不能時時相伴呢?王國維先生講“詞,以境界為最上”,這種境界說所包含的其中一層意思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這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所表達的言外之意便是將這種離別的傷痕再次加深,這種加深是以一種違反真理的行為出現的,它就顯得尤為深刻。  到這里,這種“生別離”的無奈和痛苦,就達到了頂點。接下來,詩人要寫一下自己的處境。他說“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這句話對大多數人而言,似曾相識。柳永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確實讓人印象深刻。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就是從此句變化出來的。但柳永的那兩句卻未免帶有一些著力刻畫的痕跡。而且那個“悔”字還隱隱含有一些計較之念,不像“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在外表上所寫的只是衣帶日緩的一件事實,內中卻含有一種盡管消瘦也毫無反省、毫無回顧的意念。傾吐如此深刻堅毅的感情,卻出以如此溫星座運勢柔平易的表現,這就更加令人感動。  你看,“終不悔”是有所指的,從讀者的角度來講,是有一種負罪感的,是有一種傾訴欲在里面的。但是,“射手座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則僅僅只是客觀敘述一個事實,他沒有說衣帶日已緩是因為什么,更沒有表明立場說悔與不悔。它的境界格調就更加高一些。但我們不在此過多糾結,我們所要看到的是:衣帶日已緩這樣的一種狀態,雖然作者并不說明,但是我們都知道,這確確實實就是因為無盡的思念折磨,才讓主人公茶飯不思,乃至于衣帶日已緩。  詩人描寫了這樣一種處境,是要責怪遠行的戀人嗎?不是的。他說“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意思是:浮云遮蔽了白日,以至于游子顧不上返回。對于整首詩而言,這句話是最難理解的。為什么浮云蔽日,游子就無法回家了?即便是“黑云壓城城欲摧”,也不過是下冰雹而已呀?怎么可能會顧不上回家呢?  如果我們這么理解,是因為我們對古詩詞中一些詩詞意象不太了解。我們都知道月亮一般是代表思念,也知道紅色代表熱情,玫瑰代表愛情,骷髏頭代表恐怖……這是因為我們在長期生活中,根據這些事物的特性總結出了一些規律,以至于我們看到甲,就能聯想到它所指帶的意思。在古詩詞中,這樣的現象叫做“語碼(code)”或者“意象”。而“浮云”和“白日”就是這樣一組語碼,浮云代表的是小人,而白日代表的則是君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指代,涉及到古人對太陽和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是一個復雜的換算過程,我們不作贅述。但是我們明白了“浮云蔽白日”是這樣一個指代以后,再回過頭來看我們開篇的那個疑問——為什么他總是要出遠門呢?  古代男子讀書的終極抱負就是“治國平天下”,他們終極一生,寒窗苦讀的唯一出路就是出仕做官,而這種出仕做官的出路,往往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比如“浮云蔽日”就是其中一種。比如有有一個大奸臣,只手摭天,皇帝讓他招賢納士,他就告訴皇帝,天下的人才都已經人盡其才,各盡其職了。以至于很多有識之士無法為國家貢獻力量。  這個時候,我們終于知道,主人公他所思年的男人,是因為求取功名而一次又一次地上路,因為奸臣當道,蒙蔽了君主的眼睛,所以他們郁郁不得志,無言見江東父老,更不要說見和自己相依為命的糟糠之妻。  這樣看來,我們似乎不該埋冤這個“負心”的男人,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當然不是的,這個世界上誘惑太多。像孟郊那樣高中以后“一日看盡長安花”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即便沒有科舉中的,對于多情的文人而言,實在太容易招蜂引蝶,誰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就會淪落在別人的溫柔鄉里面呢?  雖然主人公以“浮云蔽日”來寬慰自己,但是她內心里實在有關于這種“不顧返”的種種猜測的。或許,這就是思念最煎熬人心得地方了吧?也正因此,才會使人容易變老,本是花樣年華,卻已是人老珠黃。  但是,即便是對心上人有種種猜測,即便是自己即將變得人老珠黃,主人公還是溫柔地說出了這句感天動地的話——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漢樂府有一首《怨歌行》說: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這首詩相傳是班婕妤所作。漢成帝寵愛趙飛燕,不再喜歡班婕妤,于是班婕妤主動要求到長信宮去侍奉太后,并寫了這首詩。詩中說,當初我們倆的情意像白團扇這么圓滿,這么純潔,然而我經常恐懼的是:到了秋天,天氣涼了,你就把扇子扔到盒子里不再使用了。“棄捐”,就是被拋棄的意思。所以“棄捐勿復道”的意思是說:你拋棄了我,使我如此傷心,從此我再也不提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們不從棄婦的角度來看,則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的解釋,即“棄捐”的本身就是“勿復道”。意思是:我們把這種不愉快的話題扔到一邊,再也不要提它了。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但為什么要“棄捐勿復道”呢?因為,說了不但沒有任何用處,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悲傷,而且,對于那種無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嘮叨和埋怨都是多余的。這也是古詩感情之溫柔敦厚的地方。  全詩讀到這里,不得不讓人潸然淚下,多么高尚節制的女子,多么溫柔善良的姑娘。即便是“負心”的男人“行行重行行”,杳無音訊,即便是有種種不好的猜測,即便是“衣帶日已緩”“歲月忽已晚”,她還是溫柔地安慰自己,也勸慰愛人——算了算了,不說這些了,我們都要為對方照顧好自己,努力多吃點飯,要穿暖和一些。  全詩讀到這里,我又想起了依萍送別書桓的畫面,依萍送書桓走的時候,不停地告誡他一定要吃好穿好。“吃好穿好”,多么樸實無華的囑托,它當然不如那些網絡上流行的撩妹話術,當然不如名牌包包來的實在,但是我要說這份情意實在不是那些油嘴滑舌可以比擬的呢。  這里的“努力加餐飯”可以有多種解釋,一種是女主人公讓遠在他鄉的愛人吃好穿好,另一種是女主人公勸慰自己,讓自己吃好穿暖。葉嘉瑩先生認為“自勸”的理解會更好一些,這里也把葉先生的原話轉述如下:  我比較同意自勸的說法,因為這樣可以較自然地承接上面的“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兩句——如果你在人之老和歲月之晚的雙重恐懼之下還不肯放棄重逢的希望,那么惟一的一線指望就是努力保重自己的身體,盡量使自己多活一些歲月以延長等待的時間了。然而對于一個相思憔悴的人來說,要想加餐何嘗容易!因此,就需要“努力”。所以這平平常常的“努力”兩個字之中,充滿了對絕望的不甘心和在絕望中強自掙扎支撐的苦心。如果把這一句解釋為勸人,只是表現了一種忠厚之心;而把這一句解釋為自勸,則用情更苦,立志更堅。要知道,一個人為了堅持某種希望而在無限的苦難之中強自支持,甚至想要用人力的加餐去戰勝天命的無常,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而是一種極高貴極堅貞的德操了。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悲哀和挫傷,如果你絲毫不作掙扎努力便自己倒下去,雖然你的遭遇令人同情,可是你的態度并不引起人們尊敬;但如果你在最大限度地盡了人力與命運爭斗之后,即使你倒下去,也給人類做出了一個榜樣。何況,萬一真的由于你的努力而實現了那個本來好像不可能實現的愿望,豈不更是一件意外的喜事!“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就隱然流露出這么一種可貴的德操。我以為,對于具有這種德操的人,無論是逐臣還是棄婦,是居者還是行者,抑或是任何一個經歷過這樣的離別卻仍然一心抱著重逢的希望不肯放棄的人,這首詩所寫的情意都有它永恒的真實性。  對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認為,這句“努力加餐飯”,可以是同時對自己和愛人說的。為什么這么講呢?關于女主人公的辛苦已經毋庸贅言,但是每一個在外漂泊的人都應該非常清楚,那種壯志未酬,生活茍且的痛苦,更不用說還要忍受著對家人、愛人的綿綿不盡的思念了。所以,不光是女主人公需要努力,男主人公也需要努力。  這是一個層面,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愛情本來就是兩個人的事情。我們會有一種感覺,兩個相愛的人,不管干什么,只要是一起干的,都會覺得很幸福,很甜蜜。就像我們會一起打游戲,一起游泳,一起做飯一樣。比如,我們吃飯的時候,會互相拍下自己的飯菜,發給遠方的戀人,看到對方吃得比自己好,我們就會感覺很開心,這種感覺是任何兩個相愛的人都會有的。所以,我以為,這句話勸雙方是最好的。  然而,這首詩里的“努力加餐飯”還完全不是平淡無奇的囑咐,為了引出這句囑咐,詩人用了一整首詩在烘托和鋪墊,從兩人生活狀態寫起,到世間真理的烘托,到自己凄涼的處境,最后不由自主的胡思亂想,在主人公即將崩潰的時候,詩人突然讓讀者跟著主人公一起冷靜下來,即便如此,我還是深愛著你,我對你的愛還是如此忠貞。所以,這些東西我們都不要再說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努力為對方好好活著,吃飽穿暖,這樣子,我們才能把最好的我們留給我們下一次見面啊。  我們開篇的時候講,我們追求真愛也是要有態度的。我想: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便是我們在追尋真愛的過程中應該秉持的態度了。無論這份愛有多么艱難,有多少干擾和誘惑,我都始終如一地深愛著對方。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再來講這種話似乎有些滑稽和摩羯座可笑。但我想要說的是,在離婚率高居不下,在各種渣男和綠茶滿天飛的今天,如果我們也隨波逐流,也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的過了一生,而沒有為心中所愛有過堅守和執著的話,我們的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畢竟,對于這慘淡的人生而言,不負如來不負卿或許是我們唯一可以堅守和執著的事情了吧?

娛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