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于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馬頭琴蒙古語稱為“綽爾”,是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其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馬頭琴的重要性已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器樂功能,成為蒙古族音樂藝術的代表性符號和象征。那達慕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那達慕”的漢語意思是娛樂或巨蟹座游戲,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是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蒙古族的傳統節慶活動。那達慕在蒙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喇嘛會焚香點燈,誦經念佛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可以消除災難。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于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后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并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烏日何”,可通風、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動,適于輪牧走場居住。成吉思汗名鐵木真(1162—1227),于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成為大蒙古汗國開國可汗,為大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成吉思汗傾其畢生精力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統一大業,千百年來,被蒙古人民視為自己的偉大祖先而深受敬仰。蒙古頭飾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衣冠之國”的美稱。蒙古族在頭飾上十分講究,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的婦女使用的頭飾不一樣,她們喜歡用紅珊瑚、瑪瑙、綠松石來作裝飾。因此蒙古族娛樂城介紹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且各具特色。蒙古文是用來書寫蒙古語的拼音文字,創制于13世紀。蒙古文是目前世界上極少數豎寫文字之一,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和歷史傳統。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浸透著蒙古人的深厚感情,成為蒙古族文化及其生命力的重要象征。敖包亦稱“鄂博”,是蒙古語,意即“堆子”或“包”,是一種用石頭、柳條、樹木、草皮等天然材料構建的圓錐形祭祀載體。祭祀形式大致分為“紅獅子座祭”、“白祭”、“玉祭”、“火祭”等幾種。祭敖包的主要目水瓶座的是通過祭奉天、地和祖先,期盼迎來一個風調雨順、五畜興旺、國泰民安的美好年景,蘊含著草原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諧、天人相諧”的生態理念和美好愿景。蒙古馬原產于蒙古高原,雖然體形矮小,但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優良的戰用馬匹。在牧人心目中,蒙古馬文化是一種技能體系、知識體系、審美體系、信仰體系,天秤座是草原民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我們干事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蒙藥蒙醫蒙藥蒙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人民長期同疾患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并吸收藏醫、漢醫經驗逐漸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國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藥劑和療法。蒙古醫學有多種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蒙藥與中藥相似,以草藥為主,是多名人占卜
種草藥研成藥末制成的。治病多用成藥,并總結出飲食療、炙療、罨療,瑟博素療、皮療、溫泉療、針刺放血療、按摩療等方法。蒙古族醫學家和藥學家還寫出一批醫藥著作,如《飲膳正要》、《方海》、《蒙藥正典》、《蒙醫藥選編》、《普濟雜方》。來源:內蒙古草原文化